【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玉山菊元協會】

 

建立新型兩岸互動的基礎

 

作者:吳俊毅(中華民國玉山菊元協會國際事務資深專員)

玉山菊元駐外幹部吳俊毅博士

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德國證卷交易所駐北京經濟評論家

此評論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好文分享值得一讀

 

從古至今,國際政治與社會秩序永遠是強權主導的格局

(power politics) 權力,

尤其是集中在所謂的超級強權手中

(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權:就是美國;崛起的強權:就是中國)

 

這些國家有幾個鮮明的特徵:

強勢主導了世界政治與經濟的遊戲規則,所有的國際事物,

她們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堅強的經濟實力與強大的軍事力量上!

 

兩岸各自的核心利益,在無國際政治因素的干擾假設下,

(這裡主要就是指美、中;日本在這個局裡不會起太大的作用,可以省略),

以台灣這個小區域的核心利益,就是最好能夠獨立自主,

繼續治理這個島;

有國家主權、繼續保有自己的民主制度、並且能夠繼續跟主要的貿易夥伴國

(包括中國交易往來),

最好的情況,就是能再度進入聯合國。

 

對於中國大陸方面而言,

也是建立在一個無國際政治因素干擾的假設下,

中國的核心利益,很清楚的就是維持領土的完整;

但這個思維是在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上,中國要走向海洋強權,

一定要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而最有機會的破口,

也是處於第一島鏈上的一環,

並且跟中國大陸地緣有很緊密關連的台灣;

所以,由這裡可得知,台灣除了是是中國大陸無法割捨的領土,

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利益。

 

再來看台灣與中國雙方在國際政治實力的消長,

台灣在中國崛起之前,經由美國刻意的扶持與維護,

並在完全不靠中國大陸的情況下,

台灣在當時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並有一定國際的自主權與地位

(這主要是來自台灣自身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為了其自身的國家利益,在國際社會中,

由美國以心照不宣的方式,所刻意模糊地的賦予政治地位),

當時就算中國向全世界國家施壓不能跟台灣接觸往來,

更不能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時,大多數的國家可以選擇性來聽,

或甚至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中國的態度,

繼續依舊以明的接觸或暗的交往與台灣互動,這多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國力不是強大的,所必須要面對的國際現實與處境.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國力全面性的提升,

30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展現驚人的經濟發展與成就,

再加上中國軍事力量的現代化與高端武器研發的成果,

讓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大幅提升

(但目前的國際地位,主要還是建立在經濟實力上),

於此同時,中國在國際事物上,享有更多的話語權;

過去15年的發展到今天,

國際社會演變成只有傳統強權美國與新興中國的國力競合局面,

目前許多國際的議題都是由兩國主導;

並在許多課題上,更是需要美、中兩國合作,才有可能解決

(國際政治格局在舊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強權,

並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中國在近10年,

以更明顯崛起的姿態,在國際上開始受到更多歐美強權的重視與關注,

美國才不得不被動式地開始把一點點的權力在國際上與中國分享)

美國在面對中國崛起的過程中,

目前多半時候還是選擇用對抗代替合作;

中國方面,也是在實力提升後,開始對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

展現更強硬的姿態,但隨著兩國國力的消長,

美國開始在一些重大的議題上,也不得不對中國妥協與讓步。

 

我們可以用【92共識】的例子來看,

筆者相信應該沒有所謂的共識,只有一中的框架,

一中各表是後來由台灣單方面衍生出來的,

中方在衡量其利弊後,也沒有刻意地反駁或否認,

因此所謂的弄假成真,在這裡是完全體現出來;

筆者認為:這是美、中兩大國用黑道流氓的行為,

逼台灣這個小弟所吞下的毒品,

目的就是要這個毒物讓台灣吸食上癮,

兩邊再各自依各自的國家利益來掌控台灣這個地方。

 

美、中兩國早在中國崛起前,就已經針對台灣問題交換意見

(說難聽點,就是雙方把各自的底線明確地劃分清楚,以避免兵戎相見)。

中國方面的底線就是,台灣如果用任何形式搞台獨,

中國為了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結果是一定會出兵解放台灣;

美國一直以來都很認真看待這個意圖,

並且相信這個是中國能容忍的紅線,

尤其在中國國力大增後,

美國更加確定中國的這個底線是不能跨越的,

也沒有任何模糊與容忍的空間。

 

另一方面來看,美國的底線就是台灣如果可以乖乖的不宣佈台獨,台灣只要維持現狀

(台灣持續以中華民國國號在國際社會生存時,中國就不應該,

也沒有任何的藉口用武力來強制統一,主張要把台灣收回去)。

如果是因為台灣用任何形式的台獨方式來挑釁中國(以美國的角度),

而無端被中國用維護國家主權為藉口來武力解放台灣時,

美國就完全無法在打著正義的大旗幟下,用軍事力量介入台灣;

而第一島鏈的破口,就會因此出現。

這種狀況,絕對是美國面對另一個強權,

還有零合遊戲思維下,所無法承受的美國國家利益損失。

 

於此種情況下,美國認為唯有台灣方面承認所謂的

92共識(就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

當然台灣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擴大解釋,

就是一中各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也很配合地採取模糊的態度,來保有彈性。

美國方面看到這所謂的共識,兩岸好像都能接受;

但中方的態度與接受,肯定是更重要的;

對美國來說,台灣怎麼想可能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因此,既然"中華民國"

是中國共產黨只要不刻意過度地在國際上強調或宣傳的情況下

(避免產生兩個中國的假象;這跟改國號,

再另成立台灣共和國的本質是不同的,另擇專文探討),

中國共產黨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以美國的角度來看,當然一定要逼台灣吸食這個毒品,

只要能確保兩岸維持現狀,至少要把台灣鎖在這個框架上

(而所有這一切的關鍵,就是中共的態度)。

 

所以必須清楚的知道,

任何關於兩岸議題的話語權是完全掌控在美、中兩個強權的手上;

在中國崛起前,控制權主要是由美國主導,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天秤已經開始急速地往中國方面傾斜,

而目前已經是美、中呈現平衡的狀態;

但趨勢是往中國方面走的,

也許有人會說民主可以展現台灣人的意志,

讓美國聽到台灣人的心聲或看到民意;

但,很抱歉的是在國際社會上幾乎所有的強權國家,

都是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自己國家利益優先;

只要可以達到強權國家自身的目的,一定是不擇手段

(觀看正在上演的國際政治血腥鬥爭,或翻開過去的歷史,

其實這跟任何國家的國內政治惡鬥是如出一轍的)。

台灣人必須意識到此現狀,不管在面對中國或美國時,

台灣的姿態就必須要柔軟、要更溫和;

這種態度指展現出來的不是畏懼強者或強權;

這其中的道理是,因為如果拿雞蛋硬碰石頭,

所看到的結果,絕不是兩敗俱傷,

而是蛋黃、蛋白被堅硬的石頭撞擊出來,散落一地;

蛋黃、蛋白將同時很快的被擦拭掉,

最後永遠的消失在這個世界裡,也不會再有人記得或懷念!

這就是國際政治的殘酷!

 

多數的亞洲國家在面對中國時也是百感交集,

一方面經濟上要靠中國,但政治上心理又不服氣,

導致中國雖然在經濟上給了這些國家許多優惠或利益,

但在國際政治上她們好像完全不太給中國面子,

所以變成政經分離的怪象,

通常一般的國際強權在政經上有一定程度影響其他國家的力量,

美國是屬於超級強權,所以多數時刻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造成中國這樣的困境,筆者認為主要有幾個因素:

 

1、在硬實力上還不夠全面,軍事力量和先進尖端的武器,

還達不到直接震懾其他國家的效果,

因此無法像美國可以在很多時候不戰而勝;

 

2越來越多負面形象的累積

(當然一部分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

用所操控的國際媒體力量打輿論和宣傳戰,把小事放大,

或只報導關於中國負面的消息,而刻意不提任何正面的新聞),

歸咎於中國漸漸地不再奉行鄧小平所倡導的韜光養晦,

開始想在國際社會上展露頭角,並成為目光的焦點,

當然這對於一個崛起的強權是無可厚非的,

但所謂言多必失或有時甚至會得意忘形,

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當外部建立起一定的實力,但內在的修養還跟不上腳步時,

就會產生這種表裡落差的現象,言行不一致的情況

(也許可以用土豪這種俗稱,套在這裡),

這對於不管是任何的人或國家,

都會產生極大的不愉快感或壓力,嚴重時更是會忿怒!

 

不管強弱,兩岸如能秉持柔軟與包容的態度,

並兼顧謙卑、謙虛、低調的精神,兩岸一定能永保和諧,

並且各自鞏固各自雙邊的利益。

台灣在過去的20年中,不管是哪一個政黨執政,

處理兩岸關係的做法,都是採取比較極端似的,

以選邊站的方式來面對;

以中國國民黨為例,國民黨比較親中,

但也沒有刻意地去挑戰中國,

所以兩岸過去8年來是相對和平、安穩,只是往中國方面更傾斜,

此狀況造成台灣政府想操作槓桿,相對起來較無空間;

反觀民進黨而言,民進黨較為親美,

但民進黨相對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既然民進黨都已經選擇站在美國,

應該採取順應美國或、臣服或聽美國指揮;

因為要維持兩岸的均衡點,

至少需要美國口頭允諾保護台灣或一旦台灣、中國爆發軍事衝突,

美國願意介入的姿態(不管美國是嘴巴說說,或真的付諸行動),

台灣才可以有效抗衡中國的武力威脅。

 

更重要的是,台灣現在能在國際社會中活動,

有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美國明示或暗地的繼續支持,

並給予台灣些許的國際認可地位;

可惜的是,民進黨往往碰到選舉時,

就可以暫時的把台灣國家利益擺一旁,

而直接公開地挑戰美國

(20002008年民進黨8年執行常常為了選舉利益,

不斷地挑戰美國所容忍的紅線,

此舉種下美國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

都對民進黨有極大的不信任感)

必須明白的是,不管是國內或國際政治,

任何政黨或國家,永遠都必須要做取捨的選擇,

更何況是實力薄弱的一方;

以台灣為例,

台灣本質上根本沒有太多實力是可以來進行討價還價。

 

在國際社會中要知道,

挑戰強權永遠是犯了國際黑道政治的大忌諱,

因為小弟永遠是不能挑戰大哥的。

所以民進黨才會在2012年,碰到美國當時,甘冒大不誨,

直接介入台灣的選舉,

更藉由所謂已經退休的美國官員直接明確的說,

要民進黨承認【92共識】或是替馬英九澄清所持有的綠卡是無效的

(關於綠卡的問題,不管是不是美國刻意要幫馬總統掩飾,

既然都有代表美國官方的人員出來說明,

這已經給了民進黨很明確的訊息,

那就是:美國對民進黨很不能諒解,這時民進黨就必須要適可而止,

並清處明白不能再繼續為了自身選舉的利益,挑釁美國老大哥,

並且不要再綠卡問題上打轉,因為當事國都出來背書保證了,

台灣方面還有什麼立場繼續挑戰呢?)

這無非是美國在告知世人當有違反美國國家利益者,

美國一定會在適當的時機出手,美國更是有能力來反制給予對方致命的一擊。

最近馬總統登上中華民國所宣稱主權的太平島,

更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美國方面覺得影響到她自己的國家利益,

馬上不假辭色地警告台灣,

筆者相信如果台灣繼續不聽話,美國還會有後續的手段嚴懲。

 

中國與台灣相處的問題是雙方各自有自身的核心利益要維護

(之前已論述過),

但雙方不管是民間或官方

(台灣方面主要是受到來自民眾的壓力,因為擔心選票流失)

表現出來的態度或手段,有越來越強硬的趨勢,

甚至是到極端的地步;

中國與台灣常都各持己見,強迫對方讓步,

要求對方吞下自己要求的利益,絲毫沒有妥協的空間。

要知道硬碰硬,是無助緩解任何的情勢或局面;

不管強或弱的一方,可能都會受重傷。
也許很多人會說,中國現在那麼強大(政經兩面),

中國哪裡會受影響,但不要忘了,

中國的核心利益是縮短統一的時程和完成統一大業;

如果台灣沒有挑釁的情況下,

中國是完成不可能以武力形式統一台灣,

因為美國一定會用軍事力量介入台灣,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而國際社會中的多數國家,也會站在台灣這方;

所以中國想要統一的方式,唯有倚賴和平手段,

筆者相信這是贏得台灣民心最快的方法。

但如果中國採取的是以恐嚇或強硬的姿態對待台灣,

這只會大幅地消弱台灣對中國的向心力,

並加快台灣民心的流失,

而中國的統一時間,也可能將是遙遙無期了。

 

其實夾在美、中兩大強權下的台灣,

可以操作的槓桿空間還是很大的。

這個槓桿是建立在美、中雙方都有不可丟棄的台灣核心利益;

但如果以台灣自身有限的籌碼,

而單獨的直接分別和美、中對抗,

筆者主張是台灣的空間是有限的;

台灣只能採取務實,並且間接地在美、中兩邊進行操作槓桿,

才能把台灣自身的利益極大化。

 

但不管如何,台灣在面對美、中時,一定要以柔軟的態度,

並保持謙虛、謙卑、低調的精神,

當有任何不利於台灣的情況出現時,台灣一定要以靜緩柔,

只要知道自身其實能對抗兩強權的籌碼並不多,

並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就可以理解為何對方的態度是這樣;

台灣不能強逼美、中接受台灣改國號這種做法,或認為實現法理台獨,就能更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要知道保留目前的中華民國國號,也許是權宜之計,

因為這畢竟是美、中兩國目前所認可的最大公約數。

台灣使用強迫的手段,

只會為台灣招來更多的經濟困境與國際地位的孤立。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國這樣的大國,應該展現更大的自信與包容心;

如果中國能少一點剛硬、多一點柔軟與慈愛,

並能多站在台灣(或其他小國)的角度,

去理解為何台灣內部的多數人,還是喜歡自己管自己;

而且在過去的5~10年中,不管中國做的再多,

中國把利益讓的再大,中國還是無法拉近與台灣民心的距離;

原因無他,就是任何的個人或國家,

不論貧富、貴賤或國力大小、強弱,

都渴望有主體性、有尊嚴地生存,並且能得到尊重。

 

筆者衷心地希望兩岸一定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相互尊重模式,

當彼此都能真正地釋出善意,

中國千萬不要仗著顯著的國力優勢壓迫台灣,

台灣方面更不可自以為有美國的撐腰而肆無忌憚對中國予取予求或視為理所當然。

雙方一定要了解唯有謙虛、謙卑、低調、包容、柔軟

並能真正去理解對方所持核心利益的出發點,

其結果不管是統一或維持現狀,兩岸雙邊才有可能永續共榮,

甚至可以相互捍衛對方的利益,

達成創造雙邊的價值與雙贏的局面,

一定可以避開完全零合的結果。

 

點我閱讀蘋果日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山菊元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